圖①:李輝正在焊裝元器件。 |
“干一行、愛一行、精一行。敢為人先、大膽探索、能挑重擔、能闖難關,才對得起共產黨員的身份。”
身著藍色工裝、膚色略黑、表情嚴肅,眼睛緊緊地盯著辦公桌上的3臺顯示屏,一會兒查看線條復雜的電路圖,一會兒扭頭看另一面屏幕上的代碼……初見云南電網公司昆明供電局高級繼電保護員李輝,就被他的嚴謹和專注所折服。
繼電保護是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,在防止電力系統大面積停電、確保供電可靠性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。作為一名繼電保護員,李輝平時負責繼電保護設備的安裝、調試、運行、維護,需要從成千上萬的元器件和電路邏輯關系中及時排查檢修。“干好這個活兒,要下苦功夫,得耐得住性子,還得有創新精神,愛琢磨、肯鉆研。”李輝說。
1992年剛入行時,李輝跟著老師傅學技術,閱讀了許多電力方面的書籍以及工程師所寫的材料。他邊學習邊思考,腦子里有很多想法,在家里自主搭建了一個試驗臺,大膽嘗試。如今,李輝還珍藏了一臺老舊又厚重的筆記本電腦。“當時這臺電腦賣1.8萬元,我每月工資只有800元,為了買下它,不僅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,還四處借了不少錢。”李輝說。正是用這臺電腦,2001年他自學微控制器技術,設計出自己的第一塊電路板,制作了國內較早的微機型風冷控制器,解決了當時變電站主設備冷卻循環散熱系統故障率高的問題。
2011年,“李輝勞模創新工作室”成立。他帶領團隊以創新解難題、增效率。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和需求,就是團隊攻關的著力點和方向。“干一行、愛一行、精一行。敢為人先、大膽探索、能挑重擔、能闖難關,才對得起共產黨員的身份。”李輝說。
工作室里的智能矢量測量分析儀,就是奔著問題開展創新的成果。原來,隨著大量綠色清潔電能接入電網,變電站保護裝置中電流的波動性變大,傳統儀表檢測時難以實現多路同步,效率也隨之降低。如何讓檢測更加準確高效,成為李輝團隊重點研究的課題。
宋慶林2018年加入李輝的創新團隊,大學時就讀于微電子專業。科班出身的他一上手就感覺到了這次攻關的難度。“從電路設計到焊接,從算法開發到排除測試故障,全得自己動手。”宋慶林說,“李師傅總是和我們一起‘挑燈夜戰’,驗證假設、排查故障。他鼓勵我們討論,引導大家思考,問題解決的效率大大提高。”
功夫不負有心人,歷時3年,智能矢量測量分析儀研制成功。這部平板電腦一樣大小的裝置,攜帶方便,可以精準地檢測到極微弱的電流信號,進而判斷供電設備是否存在故障。
截至目前,李輝帶領團隊已完成技術攻關60余項。與此同時,團隊也從成立之初的10人發展到如今的54人,一批年輕的技能人才成長起來。
看著團隊大合照,李輝露出了笑容:“我們要培養更多創新人才,讓創新成為鮮明的底色,努力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。”
版式設計:張丹峰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4年07月16日 19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