皖南山水。(資料圖片) 許 暉 攝
大自然毫不吝嗇地厚愛安徽這片土地。黃山、九華山、天柱山群峰競秀,長江、淮河、新安江川流不息,巢湖、太平湖煙波浩渺,“三山三江兩湖”構成安徽精彩的山水版圖。
逐“綠”前行,向“綠”而興。安徽首創“新安江模式”、率先推行林長制、深入實施“長江大保護”、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、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實現新提升,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當先鋒。
保護生態,就能享受生態的饋贈。綠色江淮畫卷不斷呈現新的精彩——安徽長江禁捕退捕工作連續3年被國家考核為“優秀”;淮河兩岸沃野千里,風景如畫;新安江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,每年向千島湖輸送70億立方米干凈水;巢湖濕地治理入選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樣本;“水中大熊貓”長江江豚逐浪江面,被稱為“生態試紙”的中華秋沙鴨成為安徽常客……安徽已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。
精準治理污染,讓水碧天藍成為常態
金秋時節,位于銅陵市的天井湖南湖景區,湖面波光粼粼,岸邊綠草如茵。“現在南湖已經聞不到藍藻的腥味,湖水更清澈,景區顏值更高了!”銅陵市民張先生感慨。
天井湖南湖距離長江約1公里,通過黑砂河與長江相連。前些年,南湖水質出現了局部水域富營養化、垃圾漂浮等問題。為持續改善南湖水質,今年3月,銅陵市啟動天井湖南湖水環境提升工程,按照“內源污染治理+生態修復”的思路整治水污染。如今,各類水生植物長勢良好,水體透明度由原來的0.5米提升到了2米左右。
環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麗,藍天也是幸福。
精準治污、科學治污、依法治污,安徽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,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。
治污減排,保衛藍天。
安徽持續推進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,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,部署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、臭氧污染防治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項攻堅戰役,實施皖北六市空氣質量提升攻堅行動。
“氣質”改善,久久為功。2023年,全省細顆粒物(PM2.5)年均濃度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實現“雙改善”,在全國均提升2個位次,改善幅度均居全國第七。
綜合施策,保衛碧水。
安徽全面強化河湖長制,統籌水資源、水環境、水生態治理,全面加強入河入湖排污口排查、溯源、整治,加快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,“一水一策”治理城鄉黑臭水體,不斷改善水環境、優化水生態。
作為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省份,安徽推動美麗長江(安徽)經濟帶高質量發展,堅持問題整改與污染防治并重,嚴守污染物入江“三道防線”,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,穩步實施“四廊兩屏”林業重點工程建設,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。長江干流安徽段水質連續10年穩定為Ⅱ類水平。
碧水長流,江河安瀾。安徽河湖水質持續向好。2023年,安徽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%,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三。
源頭防治,保衛凈土。
土壤污染源頭防治,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和農用地分類管理,推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,梯次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。
實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質量提升行動,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。2023年,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93.1%,連續4年超過90%。
全面綠色轉型,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
采煤后的廢棄物,換種方式變成“寶”。
在位于淮南市潘集區的國家級大宗煤電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集聚基地,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回爐冶煉,經過多道工序,變成價格不菲的高強陶粒和新型硬化、填充材料,實現固廢資源的二次利用。“煤矸石轉化成陶粒之后,價格可提升10倍至15倍,真正實現了高附加值利用和低碳利用。”項目投資方負責人說。
產業生態化,厚植“含綠量”。
安徽深化產業結構轉型,強化創新驅動、科技賦能,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,聚焦鋼鐵、水泥、石化、化工、玻璃、有色等重點行業,推進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,大力實施清潔化、循環化、低碳化改造,堅決遏制“兩高一低”項目盲目發展,堅決淘汰落后產能。
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。鞏固“新三樣”良好發展態勢,安徽加力發展新能源汽車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建設。
今年1月至8月,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1.2%,占規上工業產值的43.8%。省內可再生能源發電量537億千瓦時,全省綠電消費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超四分之一。
生態產業化,逐夢“綠富美”。
安徽積極發展生態康養、生態文旅產業,探索生態產品開發、生態產權交易等價值實現新路徑,推動生態“高顏值”到經濟“高價值”的轉化。
在新安江源頭——休寧縣,青山綠水之間,粉墻黛瓦內外,以“森林—溪塘—池魚—村落—田園”為基本結構的山泉流水養魚生態系統,成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。
隨著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,水質更好了,當地培育山泉流水養魚產業,以旅促魚、以魚興旅、魚旅互動,實現草魚變“金魚”。2023年,泉水魚產量突破2090噸,實現綜合產值5.6億元。
“皖美生態”讓更多“皖字號”農產品賣出好價錢,讓更多“頭回客”變成“回頭客”。好生態帶來好“錢景”。
筑牢生態屏障,將綠水青山建得更美
十八聯圩濕地修復,是巢湖流域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重點項目,是全國首個“生態濕地蓄洪區”,入選聯合國生態恢復十年行動優秀案例。合肥成功入選“國際濕地城市”,巢湖“名片”更加亮麗。
濕地保護、增綠護綠,厚植生態優勢。安徽率先建立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五級林長體系,持續深化林長制改革,持續推進全省30個林長制改革創新點建設。開展“綠美江淮”行動,構建高水平城鄉一體化綠美人居環境。
新安江是長三角重要的生態屏障。皖浙攜手,共護碧水東流。2023年9月,新安江—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獲批建設。“一水共護”邁向“一域共富”。
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,把生態屏障筑得更牢。
安徽從空間格局上發力,優化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空間,初步構建“一心兩屏四廊多點”的生態空間格局,即以巢湖生態“綠心”,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“兩屏”,長江、淮河、新安江、江淮運河“四廊”為骨架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。
“鳥中國寶”東方白鸛2016年首次過境巢湖只有3只,去年已超過1000只。安徽加強珍稀瀕危物種和極小種群保護,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、穩定性、持續性,讓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。
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,也檢驗著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成色。安徽將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,為建設美麗中國、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。(羅曉宇 夏勝為)
責任編輯:夏巖